欢迎访问安徽全民阅读网!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首部疫情心理防护图书诞生记

2020-02-03   来源: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网   作者: 左志红 李婧璇
【字体:

20200203040704_qcpyppvxnm.png


       1月31日,由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和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合作出版的《新型冠状病毒大众心理防护手册》电子版正式上线发布,免费提供给广大民众阅读。这是全国第一本针对本次疫情推出的心理防护读物,也是四川出版界推出的第一本针对疫情防控的图书。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发生后,出版界出版了一批疫情物理防护图书,但是针对心理防护的,《新型冠状病毒大众心理防护手册》则是头一本。这本手册从策划到上线仅仅用了两天多,这在平时是难以想象的。这样一本视角独特的书,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是怎么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推出来的?《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就此采访了该社社长钱丹凝。

  “这本书的电子版上线了,大家还有点回不过神来,我们竟然在两天半内做出了一本电子书。”回顾这本书的出版过程,钱丹凝不禁感慨起来。电话那头的她,说话声音略带疲惫。

  说起这本书的策划缘起,钱丹凝告诉记者,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1月27日发布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紧急心理危机干预指导原则》,让她萌发了做心理防护图书的念头。她分析道:“新型冠状病毒疫情自武汉暴发以来,逐渐在全国蔓延。不断攀升的确诊病例,不断扩大的疫情地图,都在加剧民众内心的恐慌和焦虑。这时广大民众非常需要心理援助和心理抚慰,解决这些心理问题与防控疫情同样重要。”

  翻看了一遍朋友圈,钱丹凝发现,出版界连日来推出了一批疫情防控图书,但缺乏的恰恰是心理防护方面的书。医学编辑出身的她敏锐地意识到,应该做一本心理防护方面的图书,“这样不仅能够满足读者需求,而且避免重复出版”。

  到哪里寻找内容资源呢?钱丹凝从出版合作伙伴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了解到,为了给疫情防控提供支持,让广大群众缓解心理压力,该院特地面向全国开通心理支持热线,通过热线渠道为民众提供心理援助、心理支持。“华西医院的热线都被打爆了,热线的影响毕竟有限,他们急切地希望能向更多的民众提供心理援助,更好地发挥专业医疗机构的作用。”

  在这样的情况下,此前已经合作推出“华西医学大系”出版项目的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和四川科技社,决定再次携手,充分发挥双方的优势,合作推出《新型冠状病毒大众心理防护手册》。“这是我们合作以来遇到的第一个公共危机事件,这本书由此也成为‘华西医学大系’中第一本应急读物。”钱丹凝说。

  四川省委宣传部高度重视和支持此次疫情的相关图书出版工作,在四川新华发行集团、新华文轩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的具体领导和支持下,四川科技社迅速行动起来。

  疫情就是命令,生命高于一切。为了与时间赛跑,双方迅速建立起线上线下联动的项目推进方式。线下,钱丹凝与副社长程佳月及编辑杨璐璐于1月29日来到华西医院,与该院编写人员迅速召开了现场选题讨论会,很快确定了选题方向——出版心理援助方面的图书。线上,华西医院心理卫生专家团队与四川科技社骨干编辑团队建起了工作群,大家就图书的内容、框架、编写风格等问题反复讨论、反复修改、实时沟通。“非常时期,大家就在微信群里办公。有的编辑还在外地,也在网上参与了编辑工作。”华西医院党委书记、心理卫生专家张伟在繁忙的工作中,仍挤出时间给予编写工作很多指导和帮助。

  抢时间也要保质量,这是双方的共识。无论是编写人员还是编辑人员都秉持着高度的责任感,克服了非常时期诸多意想不到的困难,全力推进项目进度,以实际行动支持疫病防控。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这本图书从策划到上线仅仅用了两天多。

  在设计封面时,四川科技社专门在上面打出了专家们提出的“正确面对疫情,科学调适心理,管理不良情绪,共同抗击病毒”的心理防护要诀,希望能够切合当下普通民众的心理需求。书中不仅介绍了疫情暴发时常见的心理问题,分析了这些心理问题对身心产生的负面影响,还提供了调适身心的简便有效的方法,以及获取心理帮助的专业渠道。

  “作者权威,内容实用,编写接地气,群众用得上。”钱丹凝用这些词来概括这本手册的特点。

  “该怎么判断疫情信息的真伪?家人因为疑似感染被隔离,我不想隔离与家人的爱,该怎么办?哪些居家活动可以帮助我们缓解焦虑呢?”这是手册中的部分问题。钱丹凝告诉记者,这本问答体的手册中的所有问题均来自华西医院心理支持热线,“我们选择的是受众提问频率最高的问题,换句话说,书中的内容都是老百姓最关心的话题”。

  书中的问题具有普遍性,专家的回答也非常精准实用,整个书稿的专家团队非常强。这使得本书的内容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可读性、权威性、实用性和指导性,老百姓读得懂、记得住、用得上。因此,该书一经上线便以其接地气的内容赢得了广大读者及业界一致好评。

  可以说,这是疫情出现以来,医疗界与出版界通力合作的一次成功实践,也是出版人和医务人员践行社会责任的一个范本。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安徽全民阅读网”或“来源:本站”的作品,版权均属安徽全民阅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者,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安徽全民阅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安徽全民阅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