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当日,合肥师范学院图书馆阅读空间内座无虚席,一场“可尝、可思、可创”的阅读讲堂正在进行。该校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院长朱桂兰教授以“未来食品”为主题,将人工智能实验室的前沿技术、徽菜文化的千年传承与可持续农业的全球议题巧妙串联,为学生带来沉浸式阅读体验。
这场阅读讲堂是合肥师范学院“‘阅+历’读书讲堂——‘科创十讲’”的第5场,是该校通识选修课“阅+历”讲堂科技创新学期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计划由10位教授共上一门阅读课。他们围绕今年世界读书日“阅读:通往未来的桥梁”的主题,将阅读与科技深度融合,并结合各自专业科研上好阅读课程。
为了给学生提供更好的沉浸式阅读氛围,学校将这门阅读课的教室安置在图书馆的阅读空间里。这里的布局与普通教室截然不同:书架上各类书籍琳琅满目,同学们四人一桌,围坐其间,轻松自在。
这门课已经成为该校不折不扣的“网红课”,在选课时总是第一时间被学生选完,“手慢无”是很多同学对它的评价。生物科学师范专业的大一学生唐诚硕抢到了这门课。他告诉记者,这门课让他意识到读书不能浅尝辄止,得细细品味,反复琢磨,半个学期下来从阅读中收获颇丰。
据合肥师范学院教务处处长钱立青介绍,这门阅读课源于2023年,学校创办“阅+历”读书讲堂经常性举办名家导读报告会。到了2024年秋季,因为备受欢迎,升级为大学生公选课。本学期这门课邀请学校10位不同学科领域的教授,开设了“科创十讲”阅读讲座。
作为“科创十讲”的主讲人之一、该阅读课的牵头人,钱立青表示,这门课程的设计目标是“阅+历”,即“阅读增历,求知践行”。阅读课程打破学科界限,实现文理交融,10位教授来自不同学科领域,让同学们不局限于书本文字的汲取,而在学科跨界中拥有多元的知识视角,涵盖乐律、符号、画面等多元的“阅读”形式。
为使更多学生能够体验跨学科体验式阅读,该校计划下半年新学期在两个校区同步开设该课程,并规划将这种创新授课模式推广至部分需要跨学科融合的课程中,进一步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激发创新思维与潜能。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安徽全民阅读网”或“来源:本站”的作品,版权均属安徽全民阅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者,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安徽全民阅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安徽全民阅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