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第7期《新阅读》刊发铜陵市委宣传部署名文章《文化“会客厅” 城市新风景——安徽省铜陵市建设公共文化空间新路径》。
《新阅读》杂志是国家新闻出版署主管、中宣部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主办的国家级期刊,以“推动全民阅读 建设书香中国”为办刊宗旨。
文化“会客厅” 城市新风景
——安徽省铜陵市建设公共文化空间新路径
文/铜陵市委宣传部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立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推进全民阅读、共建精神家园是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内容,对于提高国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安徽省铜陵市坚持以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为抓手,锚定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突破口,通过“空间重塑、机制优化、业态融合”,着力打造百姓身边的“最美空间”。截至目前,全市建设各类阅读空间75个,培育新型公共文化空间44个,打造农家书屋363个、铜都漂流书巢30个,滨江书屋阅读点荣膺“中国最美书屋”“2023全国十佳高颜值图书馆”,市图书馆获评长三角“百佳公共文化空间奖”,雨点书屋入选安徽省“最美公共文化空间”。
空间重塑的“建起来”
铜陵市始终坚持“功能复合、融入生活”的理念,从规划布局、主题设计、建设主体等多个方面进行积极探索,持续推动优质文化资源“一键直达”。
一是全域性谋划。组织成立市级工作专班,出台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建设方案,明确建设标准、服务内容与考核评价机制。围绕构建“城区—社区—乡村”三级文化圈层,探索打破传统布局方式,统筹常住人口、服务半径、群众需求等因素,结合区域人文景观和生态特色,灵活嵌入街头巷尾、城市公园、景区商圈等生活场景,推动形成覆盖城乡的“15分钟阅读圈”,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高品质公共文化服务。
二是系统性设计。坚持一空间一主题,盘活利用文化、娱乐、健身、游憩、绿地等存量资源,因地制宜对空间形态和功能布局进行创意性改造,植入阅读交流、展览展示、文化沙龙、文艺演出、资源推介等多种功能,努力打造市民群众读书“充电”、分享交流、放松身心的“最美空间”。比如,天井书院公共文化空间依托天井湖而建,是一座兼有苏式和徽派风格的庭院式建筑,作为铜陵市“传育立行”教育基地,升级为公共文化空间后,设有国学堂、书吧休息室、文艺创作室、书法绘画室和音乐戏剧室,常态化开展交流展示、文创研讨、读书分享等各类文化活动。
三是整体性推进。注重发挥政府统筹引导作用,改变过去“大包大揽”的传统建设模式,积极推进公共文化场馆所有权和使用权分置改革,建立健全“政企社”协同共建机制,鼓励引导文创园、民宿、银行、书店等各类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空间建设,通过直接投资、公益创投、捐赠众筹等多种方式,先后争取和筹措专项资金500余万元,撬动各类社会投资1500余万元,真正实现了“花小钱办大事”的目标。
机制优化的“用起来”
最美公共文化空间,不仅是“轮廓”和“颜值”,更是独特“气质”与丰厚“内涵”。铜陵市坚持市场化运营、常态化开展、立体化推广,认真做好运营发展“后半篇文章”,确保文化惠民活动“天天见、日日新、长流水、不断线”。
一是服务常优。探索建立公建民营、民建公营、民办公助等运营模式,综合运用委托管理、购买服务、以奖代补等方式,配套完善运营工作考核制度,引入第三方考评力量,对有无偏离核心主题、形成哪些显著效果、公众口碑评价如何等方面进行细化考核,推动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效合一”。据统计,全市20个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由社会力量运营,占比达46%,群众整体满意度达98%以上。
二是活动常新。注重菜单式供给与订单式服务相结合,通过“揭牌挂帅”“赛马制”“备案制”等方式,策划推出“阅读+快乐健身”“阅读+老有所学”“阅读+安心托幼”“阅读+暑期托管”等主题系列活动,精心打造“阅见铜陵”“月读公社”“阳光周末”等特色品牌10余个,2024年举办各类文化惠民活动3500余场次,参与群众超10万人次。比如,“月读公社”是铜陵市创新打造的全民阅读交流平台,每月定期举办阅读推广活动,围绕一本书或一个主题,按照领读、朗读、互动、点评“四步”环节进行,累计开展分享会25期,参与群众近5万人,网络直播观看超20万人次。
三是品牌常红。实施“铜都领读人培育计划”,首批培育“乡村阅读榜样”藏勇、“国器品牌”创始人王朱、“校园阅读推广人”程娟娟等10名领读人,举办各类阅读分享推广品牌活动200余场次。积极与抖音、小红书等头部新媒体平台合作,策划推出“打卡公共文化空间”系列短视频,相关话题点击量超2亿次。主动与百舟互娱、新永安等动漫、游戏类知名文化企业合作,嫁接本土文化资源,努力实现借船出海、借梯登高。
业态融合的“火起来”
铜陵市紧跟消费升级和跨界融合新趋势,深度挖掘新型文化空间IP,链接文旅、文博、文创资源,努力打造“可看、可研、可品、可创”的多元消费新场景,引人“打卡”更“刷卡”,实现人气“流量”变消费“留量”。
一是文旅新场景。永泉小镇、犁桥水镇是铜陵市近年来火爆全网的热门景区,通过创意设计和项目策划,对犁桥村文化乐园、长江航运博物馆、永泉小镇文化演艺空间等进行改造提升,精心打造具有文旅特色的公共文化空间,主要提供集地域文化、休闲参观、轻食餐饮、特色研学等一站式文旅休闲服务。据统计,2024年永泉小镇文化演艺空间服务群众110万人次。
二是文博新业态。通过加强与产业园区、实体书店、民宿等合作共建,积极推进跨界融合发展。网红民宿“最江南”成功升级公共文化空间,拓展融入住宿游憩、图书借阅、非遗展示等多元服务业态,策划推出“一页书房大讲堂”,创新开展“阅读始于一页”“春天读诗”朗诵与演讲艺术培训、名家面对面等各类阅读活动,带动每日入住率高达90%。义安区老洲乡利用闲置蔬菜大棚,设计推出文博研学线路,精心打造“乡野拾光”公共文化空间,累计接待本市及周边学生2万余人次。
三是文创新空间。“铜官山1978”文创园园区由铜陵市文投公司倾力打造,通过对当年铜矿工人生产生活场景进行保护和再现,注入文化创意、工艺制作、艺术展览、文化交流、旅游休闲、体验消费等元素,留存城市记忆与怀旧情怀,有效拓展公共文化空间的旅游宣传功能。百大阅读点公共文化空间围绕“科技创新、强国有我”主题,面向青少年和幼儿推出科技体验培训,组织开展科学实验、机器人编程培训等活动,成功实现市场与公益服务共存,年均综合营收超200万元。
安徽省铜陵市的创新实践深刻诠释了公共文化空间如何从“物理场所”蝶变为城市“精神会客厅”与人民“心灵栖息地”。它超越了简单的设施建设,是城市文化服务理念的重塑与城市人文精神的彰显。通过空间的重构、机制的优化与业态的融合,不仅打通了文化惠民的“最后一公里”,更在润物无声中涵养了城市气质、凝聚了群众认同、点燃了创新活力。这趟以人民为中心的“最美空间”探索之旅,是落实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要求的生动答卷,更是以文化滋养心灵、赋能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深刻实践。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安徽全民阅读网”或“来源:本站”的作品,版权均属安徽全民阅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者,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安徽全民阅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安徽全民阅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