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我书写生涯最高的褒奖”“脚踩泥泞依然仰望星空”……这几天,农民工刘诗利因在北京图书大厦参加作家陈行甲新书分享会,在不经意间走红了,各方面的赞誉向他涌来。他的故事也引起新闻媒体的广泛关注。
走近这位特殊的“阅读推广人”,不难发现他“出圈”的缘由。利用打零工闲暇选择到书店看书,偶然路过一场新书分享会,全程默默地站在角落里聆听,刘诗利对阅读、对文学的热爱,正体现了读书可以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一种精神追求,而这无关学历、职业以及生活境遇,他的故事可亲可感、引人共情。
刘诗利身上纯朴的面貌、面对如此“场面”拘谨的神态,在潮涌般的短视频中更具真实可信的力量。网上暖流的自发汇聚,既彰显了人们对阅读的无上追求,也可见大家内心对劳动者的尊重。刘诗利的“出圈”有他生活经历、阅读故事的代表性,也有他身上与众不同的特质,但正如他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所说,让更多人认识到读书的重要性,也算是他的一种收获。
通过新闻媒体的持续挖掘,给东莞图书馆留言的吴桂春、“外卖诗人”王计兵、用锄头“写”诗的沂蒙二姐等农民代表成为广受认可的阅读典型。“唯有读书高”的价值追求,实际上正在被更多人在读屏时代所共鸣,大家不自觉地对“阅读”这件事抱有一份特别的敬意。在国家大力倡导全民阅读的当下,这份敬意也说明,久久为功的全民阅读氛围正在一点一点凝聚。全社会要倍加呵护这种氛围,让更多像刘诗利、王计兵这样的爱阅读的人,在忙忙碌碌的生活中寻找片刻的栖息,让这种生活方式能感染更多的人,成为全社会崇德向善的精神源泉。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安徽全民阅读网”或“来源:本站”的作品,版权均属安徽全民阅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者,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安徽全民阅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安徽全民阅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